冬奥健儿在冰面上旋转跳跃,抛洒汗水十年磨一剑,只为追求力量与速度交织之美;原子在磁场中自旋进动,构造敏感未来、跨代发展的光量子传感器,只为抢占高精度定位导航颠覆性技术高地;航空工业自控所创新中心李俊,十年如一日投身量子前沿技术,带领团队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基础及前沿探索项目,增强创新力度、提升创新速度,宛若冬奥健儿在冰上翩翩起舞。
(资料图)
常怀初心果敢求新
“航空报国”是李俊的座右铭。作为物理学博士,他不仅熟悉微观量子世界,更是将爱国情怀作为自己潜心深耕光量子传感器研发的不竭动力。
量子是物质和能量的基本单元。随着量子科技发展与国防军事领域的深度融合,量子技术及其产业化已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竞争的焦点之一。基于量子现象的传感器具有高精度、小体积、低功耗的优势,可广泛应用于航空、航天、船舶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。
创新的道路总与困难相伴。2013年,自控所初涉量子传感领域,面临理论基础、试验条件双重匮乏的处境。“项目团队‘三五个人、七八条枪’,一切只能硬着头皮上。”李俊说。面对技术的寒冬,在认真分析量子科技发展历程后,李俊重拾信心,目光坚定地告诉大家:“这正是大胆创新的绝佳时机,我们要在量子领域闯出一片天。”
原理上弄不懂的地方,反复向各高校相关专业的老师请教探讨。所里缺乏设备,就租借西交大的平台完成实验。两三年里,李俊与团队成员反复奔走于西交大和自控所之间。不记得有多少个周末,他们放弃休息,查阅文献学习技术理论;不记得多少次,他们来不及用餐,只为抢占高校实验室夜间空闲机时加班加点;不记得多少次,他们顶着烈日暴雨,奔波购置仪器搭建实验平台。在李俊的带动下,光量子技术团队被磨炼成一支越是艰难越向前、踏平坎坷闯新天的创新团队,实现了原理样机特定量子态“从0到1”的突破。李俊更是在赤诚初心的激励下,以果敢求新的科研品质,做到了能干事、敢担事、做成事。
埋头潜心敏捷创新
核磁共振陀螺技术是目前工程化潜力最大的光量子传感技术方向。核磁共振陀螺利用核自旋磁共振频率测量角速度,将为装备提供灵敏的中枢。
要让陀螺尽快实现“从1到10”的工程化,还面临更多“拦路虎”:微观世界中的原子,如何精准控制它们像健儿在冰上旋转一样,在磁场的激励下自旋进动?如何实现方向准直的匀强磁场,屏蔽其他因素产生的杂散磁场……李俊带着这些问题,将自己和团队彻底沉浸于技术海洋。从主要误差源出发,通过严密的推理演算、科学的分析论证及高效的迭代提升,逐步突破双核素陀螺控制、超稳磁场、无磁加热及长弛豫时间气室制备等关键技术,实现小型化实验室样机的体积、精度居于国内第一梯队。
2020年秋季,“十三五”测评验收在即。为项目已努力了几年之久的光量子技术团队成员们,此时更忙到旋转起飞,而李俊似乎比别人更多了几分不安,原来是妻子的预产期快到了。李俊作为团队首席,又肩负赴北京结题汇报的重任,一时间分身乏术,他毅然选择:“去北京吧,项目结题更加重要。”大家劝他再想想,他摆手说不用,随后背上行囊。故事的结局是三喜临门:项目顺利结题,团队获奖;妻子平安诞下双胞胎;李俊荣获集团预研个人二等功。
埋头苦干、潜心钻研,是李俊也是光量子技术团队的整体形象。无数次实验的记录本早已将资料柜的上层塞得满满当当,所有的汗水,都是为了抢占量子科技制高点,提升自主创新的力度和速度。
长葆常心持续创新
如今的李俊早已成为自控所量子传感专业能挑大梁、扛重担的青年科技先锋,成为了青年员工眼中高才博学的“李老师”。李俊不仅重视对科技前沿的孜孜以求,更加关心对新人的培养和对知识的传承。他说,量子技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“从10到100”深入发展,离不开高质量人才队伍的持续培养。李俊经常勉励青年员工,积累一定的知识之后,必须在新领域中针对性地将知识要素重新组合,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,推进发展。
鉴于量子传感技术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属性,团队首席需要具有全局的视角,将纷繁复杂的技术领域和子系统用系统思维的方式结合为有机整体。李俊每周都会带领不同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学习文献、整理数据,鼓励大家主动学习、大胆交流、不断创新。
说到创新,李俊有着深入且独到的见解。他认为创新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重新组合“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”,就像是冰上起舞,在千里冰霜的环境下重新整合速度与力量、技巧与美感,形成极具特色的冰雪运动。针对科研实际中的问题,李俊如同庖丁解牛,从提取问题特性参数的技术矛盾,到捕捉矛盾背后的基本原理,再到结合专业知识分析验证原理组合的可行性,最终形成一整套创新方法论。
提起取得的成绩,李俊谦逊地笑道:“创新不一定是去干石破天惊的大事,奋斗者也不全是‘高大上’的明星。起床早一点,协作帮一点,持续改一点,工作之余多思考,去孜孜以求,去砥砺前行,都将收获更好的自己。”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亚洲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22870号-9 联系邮箱:553 138 779@qq.com